| 繁體 | 加入收藏 |
我要当作家 我要当编剧
第 368 章 再向西去千里路(上)

作者:提笔安天命 字数:2551 字


......

行至山岳纵深处,却见繁花未有香。

......

要从永络小镇到攀花小城,最近也最好走的路,便是吉水城到攀花小城的官道驿路。

不然便要从北河山脉的外围之地,横穿而过,途径之路,不止有山泽大妖,鬼魅阴物横行阻挠,还要必经于花谷地界。

可谓是危险众多,路途也较之官道驿路稍稍偏远,因为途中不仅要走些曲折如线的羊肠小道,还要翻越或是绕过数座巍峨高山,因此地地处于北河山脉之中,是那名副其实的深山老林,自然山妖精魅,孤魂野鬼之流,更加不在少数。

有些不成文的老规矩,那便是若非有些宗门子弟出来此地试炼自身,砥砺道心,精进修为是那必要之举,不然北河山脉极少会有人烟踏足,但凡是有,也不过是外来之人误闯而进。

经年过来,在北河山脉中所发生的那些有来无回之事,不在少数。

但对于十一而言,此番行程,最为凶险之处,则并非是山野之中那些山泽大妖,或是横行无忌的鬼魅之属。

反而是那能够使之极多寻常凡俗长舒口气的花谷之地,于他而言,反而是才是最为危险之处。

若是一个赶路不及,时辰花费许久,不小心碰见他现在不该撞见之人,说不得这花谷之地便会直接成为他的埋骨之地,日后那菩桀历尽千辛万苦,所为他求来的光阴数载,也都无福消受。

所以至少现在,北河山脉于他而言,万万不可行。

事实上。

打从吉水城到攀花小城,并非极遥远,途径不过数百里,但在这中间流经的历史年份,包括一些史料考究,却是可以追溯极远,大概要比同修盟立国的时间,还要再早上百年之久。

只是当时此条驿路并非是被称作现在所言的官道驿路,而只是一条寻常凡俗用来行路走商,寻亲访友的常行之路,是真真正正的用脚步,一步一步走出来的,算不得不平整也算不得不宽敞,按照当时民俗之言语而言,是为一条指短长宽的羊肠小道也不为过。

道虽小,但其道上的走商羁旅之人,却是络绎不绝,常有道途之中,数百人结伴而行的壮丽景象,看起来像是搭帮结派,或是某一州政要官员盛装出行,不是这么回事,实则便是行人太多,挤在一起。

究其原因,这都得益于吉水城的盛产特产之物。

在吉水城周边方圆数十里之内,盛产着一种名为“清暑”的奇异花卉。

“清暑”三季生叶,半季开花,花开一旬,花朵从生至凋零无用,严格而言,不过半旬时日,短的很。

“清暑”花开之时,叶红花绿,花瓣小而疏,花开仅三瓣,其内花蕊极小,远远瞧去,便是好似三片生长在同一枝干之上的三片极小绿叶,且无任何沁人心脾的花香味。

故而其长相并不雅致,若是放在文人墨客的案头之上,说不得还会被人耻笑,放于家中做装饰,也只会平白掉价,就很像是寻常市坊之间的寻常野草野花之流,不可看。

但“清暑”之好处是,可食之,妙用极大。

寻常凡俗食之可清热静心,清暑解毒,消化之后,还能使之凡俗数天之内周身灵气环绕,常食之,还可延年益寿,减缓衰老之相,最为重要,便是于之身体并无任何伤及根本之流的坏处,是可谓百利而无一害,裨益极大。

除此之外,最为神奇也叫人琢磨不透之处,在于“清暑”产地,世间唯一,只有在吉水城周边方圆数十里之内,才会得以种植存活。

若是将其带离此地,哪怕新种之地距此地仅有几丈之隔,也不可得。

早年间并非不是没有人去吉水城,暗中购买“清暑”的种子,再去那被吉水城严密看管,明令禁止外人不可入内的“清暑”种植地,偷上数捧泥土,带回自己家乡之中,企图自己培育之。

但世间泥土,便如山泽大岳,也如江河流水,一旦离了原处,土质只在几日,甚至数个时辰之内,便会变了质,到时便是那看似同寻常时候一般无二,但实质上,土质已经悄然发生转变,一些特有之质便会直接由此消散一空,最终变为毫无作用的寻常废土一堆。

纵然是再有如何灵妙之用,也都无济于事。

所以外种“清暑”一事,因为这中间获利极大,妙用也极多,自然偷偷所做之人极多,可事实上真正成功之人,却是一个没有。

久而久之,不言“清暑”妙用,单单是这“只有吉水城盛产‘清暑’一事便传遍四方天下,引动无数人烟,无论是山上仙人,还是山下泥潭之中摸爬滚打的江湖武夫,再不就是那些寻常凡俗之流的贩夫走卒,尽皆趋之若鹜,只为能够争抢上一朵“清暑”,或是感悟其中所盛传妙用,或是当做馈赠佳品,助自己更进一步。

只可惜好景不长,最终演变为无数人乘兴而去,败兴而归。

所谓“僧多粥少”,“清暑”虽不过是一朵二品灵草,但其所换价值却是日渐上涨,最后久居不下,已是差不多相当于一株四品灵草的天价价格。

而且还是那有价无市的疯抢之景。

甚至其最为繁盛之时,甚至一度暴涨至了数千上万两银子一朵,真可谓是金山银山弹指间,便消散一空。

也由此,在当时,因为疯抢“清暑”而不可得,“清暑”也被一些居心叵测,欲抢而不得之人故意贬低,传递上一些负面言论,说之最多的便是“清暑”效用名不副实,其种种妙用不过是被人群以讹传讹,是那“三人成虎”之意,实则是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,实是算不得如何。

结果在那之后一直有好一段时间,因为只闻其名,未见其详之人最是众多,更多是被“清暑”的莫大名头所吸引,所以“清暑”之名又一落千丈。

也算是那世间所言“物极必反”的典范了。

但“好酒不怕巷子香”,光阴渐走过,闻其详之人也自然是愈加繁多了去,“清暑”之名也渐渐被其“名则有实”的实际效用得到证实,只是价格仍是居高不下,最终成为那些达官贵人,富商大贾相互礼增的佳品,或是最是物有所值的奢侈之物。

但吉水城地势偏远,背靠北河山脉,三面环山,向外界所通之路又仅有一条,若非当年一位名为陆远之的游历山川大岳的迷途之人无意闯入,又因他刚好还是一位世人熟知的游记小说家,最后将此间种种奇遇记录在在册,书写成书,只怕到得此时,吉水城都还是一副与世隔绝的模样。

至于攀花小城,它是吉水城通往外界必然通过的一座中转驿城,说是依托于吉水城渐渐而成也不为过,其作用,不言而喻。

也正因是有了攀花小城,又在许久之后,才算是有了如今这条宽敞也平整极多的官道驿路。

......

挣扎于求存之活,万世难于上青天。

......

此时在此间官道驿路上,日头正高。

人来人往,行人如织。

还有一些幼年之时便圈养于家中,当做牲畜所用的山泽大妖所拉兽车。

算是络绎不绝。

来往兽车速度极快。

但到底是路途极远,而且吉水城和攀花小城之间,城主重民生,轻赋税,导致财力不支,自然没有那些城中主街道上以青石板铺就的宽敞大路,大都是被简易推平了的黄土路,在路途中间,还有着车辙经年不经的一道青草依依。